略過巡覽連結
略過巡覽連結
略過巡覽連結
線上報名系統

[ 深度介紹~中華民樂的瑰寶:『 月琴 』]  

 

[沿革、型制]           [流傳、名家、名曲]             [特 色]            

 

[沿革、型制]

月琴是由古彈撥樂器阮咸(秦漢子)演變而來的,用撥子彈奏。

據唐.杜佑((通典))、((國史篡異))、((事物原始))載:唐.武則天時(西元七世紀), 四川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一銅琴,有十三品柱。

當時之太常少卿元行沖認為,此晉.阮咸所善彈之器也,樂家遂稱之為阮咸。

宋.陳暘(樂書)又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絃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

可見宋代又稱阮咸為月琴。

有人認為,此時阮咸之型制已像滿月,弦較細音質似古琴,又與古琴一樣有十三個品,所以又叫月琴。

圓腹長頸的『阮琴』,頸項縮短後就衍化為『月琴』。舊式月琴有兩絃、四絃兩種。

四絃者相鄰兩弦為一組,多定同音;內外兩組五度定絃。

傳統月琴,每絃只有八或九個音位,琴頸上之品兩絃相連,月形音箱上之品則各弦獨立, (見照片一)。

台灣京劇界則只用單弦(mi)月琴,以不過絃的輪音撥彈法,用音階補償(互翻高低)的方式演奏。

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

山西戲劇,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用之月琴是匾八角形,又叫『四絃』、『四股子』。

七個品或無品。四絃(相鄰兩弦為一組定同音、四或五度定絃)、左手戴不鏽鋼指套, 右手撥奏。(見照片二)。

月琴又是大陸西南方之彝族、哈尼族、布依族歌舞音樂中之重要伴奏樂器。

雲南巍山彝族自治縣文昌宮橋墩上即有彈月琴之彝族踏歌舞壁畫,據考繪於十七世紀。

彝族月琴,有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等三種,張二、三、四絃不等。 又稱『絃子』或『四弦』、『蛙琴』,是五聲音階樂器,兩絃皆可主奏,一絃主奏時則另一絃空絃伴奏。

彝族二絃月琴,五至十一品。(見照片三)。 彝族四絃 ,九至十一品。相鄰兩弦為一組定同音,但多只彈一組。(見照片四)傳統月琴音域窄、音高不準、音色不佳。在五十年代後,已有四尼龍鋼絲絃、十八品之寬頸月琴出現。

1958年黑龍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馮少先(1939-黑龍江),將月琴由七聲音階改為十二平均律。將四絃中相鄰兩弦為一組同音之定音方式改為一絃一音。並加多一低音絃,改為三絃月。

固定定音為CFC… 1973年黑龍江省歌舞團馮少先,再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之韓常樹師傅(1928-)合作,將上下把位之絃距統一,由八字形改為平行,使琴弦與竹製縛手(原為紅木制斜交)垂直。減低琴頸厚度,以免下把演奏時拽住大指。

以後又放寬琴頸、增厚音箱以增加第四根低音絃絃,於月琴框上加一凹邊(『鑲口』),以利換把解決『擱手』的問題,擴大月琴音域。絃槽後並有微調裝置。

1984年長春電影製片場陳春光,再與韓常樹師傅合作,用碼子取代縛手。加裝紅木琴背墊塊及右手腕托。微調裝置改裝至琴體底部。

韓師傅之新制月琴,被命名為『雪梅』月琴。

八十年代武漢楚劇團程文,與武漢民族樂器廠合作,制成四絃三十品之長頸月琴,以琴底為縛手,也加絃碼。

 

Top

 

[流傳、名家、名曲 ]

月琴在京劇伴奏中,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
在其它戲劇、說唱、歌舞、民俗、少數民族音樂中也有運用。
以下是器樂中有用到月琴之樂種: 河南鼓子曲、陜西碗碗腔、閩西十班、粵曲(硬弓組合)、潮曲(廣東漢樂)、海南八音、魯聲、北管....阮咸之衍生樂器,除月琴外還有一種台灣乞丐琴。
台灣之乞丐琴, 為月琴、秦琴、阮琴之綜合體。
音箱如月琴,但頸較長,型如阮琴而較小,絃較細音色如秦琴,採民間之七平均律,多用為乞歌(勸世調)、說唱(思想起)中之伴奏樂器。陜西渭南諸縣,如大荔、朝邑、華陽等地區流行的碗碗腔,原為皮影戲。伴奏樂器以硬弦 (二股弦,即四川之蓋板子)、板胡、月琴為主,稱為三大件。
月琴為領奏樂器,叫前手。它的共鳴體是扁八角形,而非滿月形。
兩絃、十一品。演奏時,左手食指戴鐵帽。用長竹簽撥彈。
月琴在彝族人民音樂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年節喜慶的跳歌活動中,與口(簧)弦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樂器。青年男女圍著圓圈踏節起舞,邊彈邊唱邊跳。
口琴與月琴是談情說愛, 表達感情的工具。有"月琴會唱歌、口弦會說話"的諺語。
彝族四絃是彝族『四大腔』(海菜腔、山藥腔、四腔、五三腔)山歌,與『正絃調』(只舞不唱) 、『雜絃調』(邊唱邊舞)之主要伴奏樂器。
其它哈尼族、布依族均有月琴類樂器(含六角、八角形),著名的藝人有王國民、李富祥、沙嘎拉和、吉子阿布等。
其它的月琴名家尚有 馮少先、莎瑪烏芝、甘永康、顧永湘等。
台灣早年最有名的月琴獨奏曲,是雲南白族月琴演奏家,李永年編奏之彝族月琴曲(敉西調) 。
"敉"字為唱片界誤為是"數"字之簡體字,故(數西調)作為台灣區音樂比賽各彈撥樂器之指定曲,近三十年一直延誤至今未改。
月琴的專門書譜,相對於其它彈撥樂器,是比較少的, 甚至少於東不拉、熱瓦普。
主要的有: 195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程午嘉(1902-1985上海)編著((月琴、秦琴、三弦))一書,有 (雙牛耕田)、(挖河泥 )、(挑河泥)、(夜耕)、(春天)、(打麻雀)、(江南三月)、 (田邊小唱)、(划船小曲)、(引水上山)、(黃浦江燈火)、(錫山之夜)等曲目。
1973年顧永湘編著((月琴彈奏法))一書,有京劇唱腔選段四段。
 
1976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龍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馮少先(1939-黑龍江)編著((月琴演奏法))一書,作有(北方生活素描)月琴組曲、(松花江漁歌)(1963北京音樂出版社)、(百萬雄師過大江)、(蝶戀花)、(倉山歌聲永不落)、(大象)、(鄂倫春篝火)、(鐵人之歌) 。四川(西康)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莎瑪烏芝(1936-四川彝族)創作(春天的姑娘)、(春回彝寨百花開)。編有彝族月琴曲(雷波調)、(布托調)、(金陽調)、(威寧調)、(敉西調) 、(大里弦)、(括地風)、(甘洛月琴調)等四十幾首。

 

Top

 

[特色]

月琴造型優美,常作為中國樂器的代表。

體型短小,很適合攜帶及彈唱、走唱,中小學校 如要發展、推廣單項的民族樂器,很可以試用月琴為試驗推廣對象。

但月琴音質尖銳、穿透力強,只適合獨奏或協奏中擔任領奏。

重奏及小合奏則只能與高 音樂器協合,這是它發音結構上的特點。

大合奏時雖可擔任彈撥樂器之最高音,但近代多由柳 葉琴取代,發展空間不大。

目前國樂界中專習者極少,將來若由學校音樂課程中加以推廣,再 加上地方八音吹打及地方戲曲(如平劇)之實際應用時機增加,或許也能成為國樂界之主要樂器。

月琴的三種演奏法:雙絃同音、空絃固定配音、單絃互翻高低等均有相當獨特的演奏 風格。

演奏技巧方面均以長音輪奏法、雙絃掃奏法為基礎,近代又吸收三弦、琵琶尤其是 柳葉琴的奏法,再加上大量少數民族之傳統曲目,技巧與曲目已逐漸豐富。

將來必有更多的 名家、名曲及書譜、音影像資料出現。

Top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一段25號3樓之8 電話:(02)2531-1997
E-mail:
scm.adsl@msa.hinet.net
============================================================
考級、大賽專用 E-mail: chinesemusical000@gmail.com 專線:0903-375-000
============================================================
網站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