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巡覽連結
略過巡覽連結
略過巡覽連結
線上報名系統

[ 深度介紹~中華民樂的瑰寶:『 京胡、京二胡 』]

[沿革]       [型制]       [手法與表現法之特點]       [名家、名曲、流傳]       [特色]

[沿革]

『京胡』舊稱『胡琴』,『京二胡』舊稱二胡,與月琴、三弦合稱京劇文場之『四大件』。

在京二胡未被採用以前,因為京胡有兩條弦、 三弦有三條弦、 月琴有四條弦,人們也有稱 文場為『九根弦』的。文場三人加上武場三人,共六人必須採一專多能的兼任原則,又叫 『六場通透』。

清初蒙皮胡琴僅用於蒙古樂,提琴(板胡)僅用於清樂(器樂)。

皮胡琴未見用於戲曲。

1790年三慶徽班進入北京。咸豐時四喜班笛王王曉韶(王四、安徽)與沈星培(沈六)首創 用似板胡類之軟弓胡琴代笛,為皮簧伴奏。以後李春泉(李四)改為硬弓。 隨著京劇的形成和 發展,京胡逐漸在民間傳統拉弦樂器的基礎上改製,而成專用於京劇之伴奏胡琴。至今已有 100餘年歷史。

乾隆五十年(1785)、嘉慶三年(1798)年,劇曲中除崑腔、弋陽腔外,兩度遭禁。因避諱,曾把京胡 從京劇中廢除。伴奏樂器由胡琴改回笛子。到咸豐年間,戲曲才恢復用胡琴伴奏。胡琴用於 戲曲伴奏後更日漸發達。1840年(道光二十年),京劇誕生。

同光年間京劇更興盛,京胡也隨之流 傳。為了與其它劇種中之胡琴區別,才特稱『京胡』。 台灣北管音樂有西皮、福祿兩派。其中西皮即以京胡為主奏樂器。

 (以上據中國戲據出板社中國京劇史及北京煙燕山出版社京劇二百年概觀。另據傳記文 學社京劇兩百年歷史,夏月恆言:嘉慶喜京劇,京劇實用京胡。道光禁京劇,始改笛子以改頭換 面掩飾之。光緒時又復京胡)。

本世紀二十年代末(1924),京胡演奏家王少卿(1900-1959梅蘭芳琴師)首次於梅蘭芳<西施>一劇中,加用由蘇灘二胡改革製作之京二胡,經多年使用,逐漸定型特稱京二胡。其他各地地方 劇種也紛紛效法採用二胡為二路拉絃樂器。

Top

[型制]

早期京胡琴桿短、(全長約 49 公分)。現在使用的京胡,用五節紫竹、染竹、羅漢竹或白 竹作琴桿。為適應不同高低的調門,套京胡有十三枝,大小長短不等。琴筒小,用毛竹製,蒙 蛇皮。琴筒裡面的末一竹節上,開長方形對穿的(風口),以產生複共鳴。 兩絃軫用黃檀木或黃楊木製。張蠶絲絃或鋼絲弦兩根,五度定弦。

指法有西皮(63)、二 黃(52)、反二黃(15)等三種基本定絃法。絕對音高隨唱腔而定。音域不超過兩個八度。 千斤用銅勾製作,是一特點。 用馬尾弓拉奏,起初用軟弓(弓毛柔軟)拉奏,後來出現硬弓(弓毛堅實)。弓桿用江葉 、湘妃竹或梅鹿竹製作。

京二胡其結構與二胡相同,形制比二胡略小,比京胡略大,全 長約 65 公分。琴桿、琴筒均用花梨木製,也可用紅木和紫檀木製作;與京胡用竹製琴筒 不同。琴筒呈六角形或八角形,前口蒙厚蛇皮,後口加邊框;與京胡為圓筒不同。

京二胡由滬胡去掉琴筒左方之木框而改製成,以增加音量,這也是它的特徵之一。 張弦兩根,用絲弦或鋼絲弦。有竹製馬,五度定弦。比京胡低一個八度。

京雙合胡:1985年北京民族樂器廠孫汝桂發明將京胡與京二胡琴筒相對安裝。 一人可兼拉兩種胡琴,使弓向、弓長、力度、音高、技巧統一。

套京胡:1989年羅信發表"京胡調名與尺寸"一文。

轉調京胡共十三枝,定音由EB至EB。 全長由47.4公分至55公分。分高調、中調、低調、特低調四類京胡。

Top

[手法與表現法之特點]

京胡之指法、弓法有其慣有樂語與特色,有胡琴根底者尚不難學習;但若要實際擔任京劇 之伴奏,則還牽涉到學科方面的問題。

傳統伴奏法中有所謂裹、連、墊、補、托、隨、帶、入等八要: 『入』,即『入板』的入:伴奏者之起板,要能適時的接著鑼鼓引頭,由中間或後面正確 進入。

『帶』,即『帶領』的帶:散板中,伴奏者用下句唱腔之本音或鄰音,先於演唱者出現, 以帶動行腔。

『連』,『間奏(過門)』:是對各板腔、句法、落字(調式)、角色之固定過門,均要熟練。

『隨』,『緊隨』的隨:雖為同一板式,對不同演唱者、不同劇目,要有根隨其唱腔作 不同變化的能力。

『裹』,『包裹』的裹:是對慢板骨幹唱腔,要具有添字加花裝飾的能力。

『墊』,即『墊補』的墊:是對快板中之短結音,要有作固定小加花墊補音奏法之能力。

『補』,即『彌補』的補:當唱腔落字因(編腔或臨時錯誤)故,未落在板腔之固定節拍上 時,為避免節奏混亂,由伴奏者隨機或經由設計,而補齊拍子之能力。

『托』,即『烘托』的托:不與快板奏同一旋律,而另用流暢且烘托性之手法來伴奏快板唱腔。 這種手法非絕對固定,但亦有其相當規則的句法定式風格,類如 台灣的『雜念仔』與『勸世調』,但節奏更為整齊緊湊。

Top

[名家、名曲、流傳]

王曉韶(王四、安徽):首創用似板胡類之軟弓胡琴代笛,為皮簧伴奏。

沈星培(沈六):其徒李春泉。

早期軟弓京劇琴師有四大名家: 樊景泰(三、棣生。北京):其徒汪桂芬 李春泉(李四):改硬弓及三指握弓法。

(據中國戲據出板社中國京劇史) 曾授業予 梅雨田。

韓 明: 汪桂芬:(1860-湖北)為程長庚琴師。 其後賈闊亭(三、祥瑞、成祥)創用硬弓(據傳記文學社梨園影事)。賈闊亭有二徒:梅雨 田、孫佐臣。與陸彥(硯)庭、王雲亭,號稱為硬弓京劇琴師之四大名家。

梅雨田(大鎖1869-1914 江蘇,譚鑫培琴師,梅蘭芳之叔)

孫佐臣(1862-1936北京):曾為譚鑫培、孫菊仙、陳德霖、汪桂芬、許蔭棠、金秀山 、賈洪林(賈闊亭之子)等操琴。以演奏『花點』著稱,曾錄製柳青娘、夜深沉等曲。 梅善聯;孫善斷(?)。

其餘有名之名京胡琴師尚有: 劉 順: 曹心泉: 陳彥衡(十二、紅豆館主):梅雨田之徒。

徐蘭源:(1892-1967(77?)江蘇)梅雨田學生。作徐蘭源操琴生活(唐吉紀錄)。譚鑫培、 梅蘭芳琴師。

 楊寶忠(1899-1966北京):著京胡的制作與演奏、楊寶忠京胡演奏經驗談。

 馬連良、言菊 朋琴師。曾向歐羅普(俄)學小提琴,後運用小提琴技術拉京胡。

杭子和: 白登雲(1906-河北):程硯秋之琴師。

裴世長: 杜奎三: 李慕良: 沈玉才: 何順信: 崔永魁: 郭 一(1937-天津):作協奏曲英娘。

黃普洛(1932-成都):作協奏曲交城山。 康裝大道 。

出版資料: 1957北京音樂出版社,歷不害編京胡演奏基礎。

1957北京音樂出版社,朱紫雲編京胡曲集。

1958上海文藝出版社,趙喇嘛口述、范石人整理京胡曲譜集成。

1963北京音樂出版社,楊寶忠(1899-1966北京):著楊寶忠京胡演奏經驗談京胡 的制作與演奏。

文化圖書公司 黎明圖書公司 丹青圖書公司 幼獅出板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Top

[特色]

京胡音色明亮,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胡亦是胡琴類中最小,聲音最高最尖銳者。

傳統演奏法多用斷弓不用連弓,即一字一弓, 長音則用疊弓方式反複演奏同音。

但極講究強弱音與弓法(長弓強、短弓弱)、弓向(推弓強 、拉弓弱)。

傳統奏法不換把,只張指。 台灣地方傳統音樂─北管中之『西皮』派及客家八音,即以京胡為主要樂器。

以京胡領 奏的京劇,在台灣眾多地方戲曲中更是一枝獨秀。

 因此京胡在理論上,應極具推廣價值。加以 體積小(指距小)、少用連弓、曲目眾多通俗...等眾多優點,在國小中推廣似比南胡更具潛力。

Top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一段25號3樓之8 電話:(02)2531-1997
E-mail:
scm.adsl@msa.hinet.net
============================================================
考級、大賽專用 E-mail: chinesemusical000@gmail.com 專線:0903-375-000
============================================================
網站維護